古代高考很难,能有多难呢?这么说吧,杜甫、李时珍、吴承恩,认识吧?
嗯,他们都没有考上。
要想知道古代高考有多难,首先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高考制度。
科举制始于隋朝,终于清朝,前后共1200多年。在这么多年里,科举制给了无数普通人当官的机会,也给了无数咸鱼翻身的希望。因此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,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。玩了命的挤破头,加入科举大军。
不过要知道,在当时,考科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在明清,一个人要想靠科举往上爬,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:童生、秀才、举人、贡士、进士。
咱来挨个说。
1.童生
要想参加科举,首先你得成为童生,差不多是识字、懂点常识的水平,有点文化但不多。咋成为呢?得先通过这两场摸底考试:县试、府试。
通过之后,你就有了考科举的资格。
不过,虽然叫童生,但其实啥年龄段都有。有些人就算书读一辈子,也很难考上。
就拿清朝来说,整个清朝,两百多年历史,数亿人口,童生总共就200多万名。啥概念呢?平均几百个人里,童生就一位。比如咱们熟知的孔乙己,他就是童生。
2.秀才
考完童生,可以在所在州县接着参加院试。通过之后,你将获得一个新称号:秀才。一提到秀才,你是不是以为,都是一副迂腐穷酸样?浅了,知识浅了,
要知道在当时,秀才可是个体面人,不仅社会地位很高,而且还有特权,比如:普通人要纳税,秀才不用!普通人要参加义务劳动,秀才也不用!普通人看到当官的要下跪,秀才还不用!
3.举人
地位这么高,待遇这么好,那秀才肯定特别难考,有多难呢?这么跟你说吧,清朝200多万童生,能通过院试考中秀才的,不到50万。而且就算考中,也只是处于士大夫鄙视链最底层,要想再往上爬,还得接着考。去省城,参加省考。
就拿考试内容来说,主要考四书五经。别看就九本,这每一本都要求你熟读并背诵全文,然后从中随机抽题,考你默写。
四书五经加起来一共几十万字,来,你背一个试试?另外,考场环境也一言难尽,一个几平米小单间,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,都得在这里完成,直到考试结束。而且一考就是考三场,每场考三天,还不让随意走动,够憋屈吧?
不过,考中之后,就是举人,比起秀才,档次又上了一层。
那清朝50万秀才,被省考淘汰完,还剩多少举人呢?大概10来万。
而且就算考中,也不一定能当官,想当官,还得接着考。
4.贡士
下一站,就得前往朝廷的礼部,参加会试。考中之后,就可以获得封号:贡士。
整个清朝,10来万举人,最终能考中贡士的有多少人呢?不过3万人。
不过恭喜你,考中贡士也就意味着你要当官了!那当大官还是小官呢?这得皇帝说了算。
5.进士
下一站,去皇宫参加殿试。殿试不淘汰人,而是由皇帝监考,根据成绩,定排名、给官职。考完殿试,这些人就叫进士,进士前三名也就是传说中的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其中,能考中状元的,都属于人间极品,个个都是万里挑一,人中龙凤。整个清朝,状元一共也就114名,比大熊猫还要少。
所以你发现没?科举考试其实就是一个重复过程,不断在刷人。这哪是高考啊,这分明就是雨刷器!
好了,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高考的晋级之路。
首先,得先通过县试、府试,获取考试资格。考中之后,就可以获得封号:童生。
接着,要在自己所在的州县,参加院试,考中之后,就可以 获得封号:秀才。
然后,再前往省城,考中之后,就可以获得封号:举人。举人中的第一名,就叫解元。
之后,再前往朝廷的礼部,参加会试,考中之后,就可以获得封号:贡士。贡士中的第一名,就叫会元。
最后一关,就是进入皇宫,参加殿试,考中之后,就可以获得封号:进士。成绩的前三名,分别是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如果连续考中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就叫连中三元,这事儿有多牛呢?
对对对,就是你家祖坟冒青烟了。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权,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