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,这两点,比考试取得好成绩还重要

相信许多人在思考教育的目的。最直观的就是十年寒窗苦读,最后就业了,却跑去送外卖,去工厂打螺丝。有人认为,这样的工作,不需要读那么多的书就能胜任。加上人工智能的到来,过去需要通过学校或某种途径才能了解的专业领域,现在这些门槛都在降低。再加上一些自媒体对高考填报志愿的辅导,让人觉得通过拿文凭进入某个就业岗位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。这样一来,势必引起家长和学生对求学的思考,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在校时光,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。

一、到23岁时,让你的手上有“两把刷子”

学校现在给人的印象是抓学生的学习成绩,抓升学率。许多家长也似乎明白一个道理,只有让孩子考个好大学,才能让孩子长大以后找到好工作。所以,大家都在忙着记标准答案,忙着考试取得好成绩。

与此同时,又经常听到”慢就业“、”全职儿女“,指的是大学毕业就业难。这时候,再回过头来看,学生的学业有成,好像就是考试、升级、拿文凭,再拿着毕业证书去找工作。可现在的情况是大家拿出来的文凭一个比一个高,靠文凭就业,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了。

那我们要问,学应该怎么上?只是为了考试吗?如果是这样,或许十年以后,我们拿到的文凭,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,那该怎么办呢?

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。农耕时期,祖辈教育孩子经常念叨一句话,就是”荒年饿不死手艺人“。也就是说,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时期,如果遇到田里面庄稼没有什么收成的年份,如果你手里有一门手艺,就可以通过手艺养家糊口,度过荒年。

所以,学生在校求学期间,一定要设法掌握一项谋生的本领,使自己在走出校门之后,能够凭借手里的“两把刷子”,使自己走向自立,并以此培养自己的想象力、创造力,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忙考试。

二、找到给你职业划起跑线的那个人

经常听说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。如果是校外培训班这么说,你可以不用理会,但如果是基于某个专业赛道,那么,所有的后来者,无需也不可能从头开始,而是找那个已经在该专业领域奔跑了很久的人,在你加入他队列的同时,他就是给你职业划起跑线的那个人。而大学专业和老师就是在给我们创造这样的途径和机遇。

举个例子,画家范曾,相信和他大学同班同学也应该是艺术造诣很深的画家,但是,我们好像只听说范曾。这个差别是怎么形成的呢?也许是范曾的字画真的很牛,也许是他的运气好。直到最近才知道,原来给范曾划职业起跑线的人是沈从文,是郭沫若,这些人都是业界赫赫有名的先锋,给范曾划起跑线,意味着他的起点要比别人高,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这么出现了。

当然,前提是你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,你在某个专业领域里面有了深入探索,在你毕业进入就业时,有人发现你手上这“两把刷子”好用,于是给你划了职业起跑线。

如果以后有人说你的“怀才不遇”,这个“遇”,就是你没找对给你职业划起跑线的那个人。

总之,我们有大概超过20年左右的时间,是在学校中度过的,而这么长的时间都是为了25岁以后,进入就业所做的准备,如果在这段时间里,仅仅是为了考试,那对我们后面的就业帮助不会太大,但是,如果我们在25岁之前的在校学习期间,掌握了“两把刷子”,并找到给我们职业划起跑线的那个人,那这一段学校时光,我们才算是用好了。
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权,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考试大全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ybkw.com/28908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898-888816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zhutibaba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手机访问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返回顶部